如果孩子自卑、懦弱,那麼父母其中必然有一人是苛求之人,這是干涉型家庭教育結果;
   如果孩子喜歡埋怨,那麼必然有一個負面思維的家長,這是干涉型家庭或暴力型家庭的教育結果……
   最近一份名為《一張表說明孩子毛病背後的家庭教育》的對照表在網上瘋傳,華商報記者試圖找到對照表的研究出處但未果,但相關專家表示這張表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
  >>小測試
  如果孩子有暴力行為 可能是家庭常用暴力方法處理孩子的問題
   1.如果你的孩子喜歡譴責別人,可能是因為平時你對他批評過多。
   2.如果你的孩子凡事喜歡抱怨,可能是因為你總是挑剔他。
   3.如果你的孩子喜歡對抗,可能是因為你對他有敵意和強制。
   4.如果你的孩子不夠善良,可能是因為你是一個缺少同情心的人。
   5.如果你的孩子膽小、羞怯,可能是因為他經常被嘲弄、辱罵。
   6.如果你的孩子不跟你說心裡話,可能是因為你捉孩子的話把兒、翻老賬。
   7.如果你的孩子不辨是非,可能是因為你專制,沒有給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機會。
   8.如果你的孩子很自卑,可能是因為你對孩子總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勵。
   9.如果你的孩子嫉妒、敏感、怕受傷,可能是因為他的家庭沒有寬容和溫暖。
   10.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歡自己,可能是因為你對他缺少接納、認可和尊重。
   11.如果你的孩子不上進、不努力,可能是因為你對他要求過高他做不到。
   12.如果你的孩子很自私,可能是因為你對他太溺愛,要什麼給什麼。
   13.如果你的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可能是因為你沒有教會他理解別人。
   14.如果你的孩子退縮、逃避,可能是因為遭到了你的輕視和打擊。
   15.如果你的孩子懶惰和依賴,可能是因為你替孩子做的事和決定太多了。
   16.如果你被孩子控制了,可能是因為你不敢嚴厲管教,總是哀求孩子。
   17.如果你的孩子撒謊、騙人,可能是因為你不夠寬容,喜歡懲罰孩子。
   18.如果你的孩子冷漠,攻擊他人,可能是因為你對他的諷刺和冷眼太多。
   19.如果你的孩子有暴力行為,可能是因為你常用暴力來處理孩子的問題。
   有以上三種狀況就說明家庭教育處於“亞健康”狀態;有以上四種狀況就要隨時註意教育方法了。本版稿件由華商報記者 肖琳 採寫
  華商報近日報道的案例
  與家長意見有分歧 15歲男孩出走
   9月12日中午11時30分,15歲男孩小董給媽媽陳女士留了一封信後從蓮湖區大興西路一小區離家出走,這一天是他15歲生日的前一天。陳女士說兒子是因為在挑選高中學校的問題上跟父母有分歧才離開的,第二天晚上,小董自己回家了,但孩子說只是回來拿點東西還要離開。陳女士說,兒子雖然回來了,但心結還沒完全打開。
  23天沒有回家 13歲男孩迷戀網吧
   11月24日,市民薛女士給華商報熱線打來電話反映,城西棗園鐵道邊上黑網吧很多,她的孩子今年13歲,已23天沒回家了。在找孩子過程中,聽孩子同學說幾天前曾在黑網吧里看到過他,但沒有找到。25日,薛女士對華商報記者說,24日晚上孩子就回家了,就是去網吧玩了,掛上電話時,薛女士嘆了口氣。
  心理專家
  家長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學
   “這份表裡說的很多觀點我其實是贊成的,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的眼睛就像是一部攝像機,家長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學,這是一種模仿教育。”陝西省心理健康研究會會長宋鑫表示,孩子的很多問題可以追溯到童年,孩子一旦出現問題家長可以從三方面尋找原因:
   一是看童年(五六歲)時是否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那這個家庭的親子關係可能就不夠密切,孩子內心就缺乏安全感,到青春期時就容易出現叛逆等問題。
   二是在童年時期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安全、尊嚴,尤其是女孩子,我接觸過很多案例,無一例外都是孩子在童年時期有陰影,比如說孩子曾在幼兒園被老師獨自關到黑房子,這可能會給孩子留下一輩子的陰影。
   三就是跟性格有關係,這大部分是與生俱來的,受遺傳影響,但後期家長可以引導的。
   宋鑫認為,家長不要害怕孩子出問題,因為孩子的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只要正確引導,隨著年齡增長這些問題就慢慢發生變化,“家長要相信,你是無條件愛孩子的,但不是無原則,用愛去化解問題解決問題,不要打罵,身教勝於言教。”
   “所謂真正的教育就是一場修行,是孩子用純真、無私、靈動洗濯家長的浮躁、功利、自大的心理歷程。好的教育,應該是父母通過孩子這面鏡子,不斷發現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並用新我來為孩子做示範和表率。我們是在教育的過程中,遇見了更好的自己。”宋鑫說,她也非常贊同這段話。  (原標題:孩子到底怎麼了?家長不妨看看這張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dvrhw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