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工傷門診樓二樓,康復大廳內,小秦在康復師的指導下,雙手握著兩根平衡木,傷腿上綁著固定繃帶,艱難地前行著,每挪動一步都很吃力,一會兒功夫,臉上身上已大汗淋漓,但他堅持了一圈又一圈。
  小秦必須這樣做,只有這樣,他才有站起來的希望;只有擺脫輪椅,他和全家的生活才有希望。
  2014年7月,小秦在一次工廠事故中被砸碎腰椎,雖然撿回來一條命,但下半身癱瘓。雖然受傷後醫療費有保障,但自己全家的生活也因此而改變。“經過康復訓練,我現在已經可以坐,甚至可以移動了。”小秦對未來還是充滿著信心。
  小秦是幸運的,他的康復費用均由工傷保險基金支出。與小秦相比,很多人是不幸的,他們無法享受到工傷康復,因為企業並沒有為他們買社保,工傷康復無從談起。
  據統計,2011年,廣東省發生工傷12萬人,其中需要治療的有4萬多人,但全省工傷康復醫院能接收的病人加起來不過1萬,剩餘3萬餘人的缺口無處填補。
  發生此類事故本來已是非常慘痛,而更令人感到壓抑的是,在發生工傷事件後,有的受傷者得不到應有的社會保障,治療、維權和康復常常陷入困境。如何讓工傷患者身體受傷後不再心痛,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註。
  康復之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工傷患者從勞動力到“包袱”的突然轉變,否認、自卑、抑鬱等心理障礙使一些人選擇逃避傷殘的現實。這時,進行心理輔導康復以及職業康復顯得尤為重要。
  “工傷者的康復不僅僅是身體的康復,還有心理的康復,職業能力的康復,如何讓他們在康復後融入社會,甚至回到工作崗位,要走的路還很長。”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院長唐丹如是說。
  圖:南方日報記者 李細華 文:南方日報記者 張西陸 通訊員 黃黎鋒  (原標題:康復之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dvrhw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